史威登堡神学著作
3994.“从羔羊中挑出一切黑色的羊”表属于“拉班”所表之良善的纯真自我。这从“黑色”和“羔羊”的含义清楚可知:“黑色”是指自我,如刚才所述(3993节);“羔羊”是指纯真,如下文所述。至于“羔羊中黑色的羊”所表示的纯真自我,情况乃是这样:为了成为良善,一切良善必包含纯真。缺乏纯真的仁爱不是仁爱,没有纯真的对主之爱更不可能存在。因此,纯真是爱与仁,因而是良善的绝对本质要素。纯真的自我在于用心而不是用嘴知道、承认并相信:除了邪恶,没有什么东西来源于人的自我,一切良善皆来源于主;因此这种自我完全是黑的,也就是说,不仅其意愿的自我,就是邪恶,是黑的,而且其理解或认知的自我,就是虚假,也是黑的。当人发自内心承认并相信,主以良善与真理流入,将天上那又白又亮的自我逐渐灌输到他里面。没有人能真正谦卑下来,除非这种承认和信仰存在于他心里面;当它们存在时,他便处于自我消灭,甚至处于自我厌恶,因而不再沉浸于自我;在这种情况下,他处于适合接受主之神性的状态。主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以良善与真理流入一颗谦卑和痛悔的心。
这就是此处雅各为自己所选“羔羊中黑色的羊”所表示的纯真自我;而“羔羊中白色的羊”则表示被置于善行中的自我功德,“白”表示功德,如前所述(3993节)。雅各之所以不这样选择,是因为它违背纯真。事实上,凡将功德置于善行中的人,都承认并相信一切良善皆源于他自己,因为他在所行的良善中关注他自己,而非关注主,并因此基于这种功德而寻求回报。由于同样的原因,与自己相比,他也会蔑视他人,甚至谴责他们,进而在同等程度上背离天上的次序,也就是背离良善与真理。由此可见,对邻之仁和对主之爱若含有纯真在里面,绝无可能存在;因此,没有人能进入天堂,除非他里面有某种程度的纯真,正如主所说的:
我实在告诉你们:凡要承受神国的,若不像小孩子,断不能进去。(马可福音10:15;路加福音18:17)
在圣言中,此处和别处的“小孩子”均表示纯真。关于该主题,可参看前面的相关论述,即:小孩子不是纯真,纯真居于智慧中(2305, 3494节);小孩子纯真的性质和智慧之纯真的性质(2306, 3183节);以及当主以纯真和仁爱复活人的自我时,这自我的性质(154节);纯真使得良善成为良善(2526, 2780节)。
“羔羊”表示纯真,这一点从圣言中的许多经文可以看出来,从中引用以下经文来证实这一点:
豺狼必与绵羊羔同居,豹子与山羊羔同卧;少壮狮子与牛犊并肥畜同群;小孩子要牵引它们。(以赛亚书11:6)
此处论述的主题是主的国度,以及其中平安和纯真的状态。“豺狼”表示那些反对纯真的人;“羊羔”表示那些处于纯真的人。同一先知书:
豺狼必与羊羔同食,狮子必吃草与牛一样,尘土必作蛇的食物。在我圣山的遍处,这一切都不伤人、不害物。(以赛亚书65:25)
和前面一样,“豺狼”表示那些反对纯真的人;“羊羔”表示那些处于纯真的人。由于“豺狼”和“羊羔”是对立面,故主也对祂所差出去的七十个人说:
看!我差你们出去,如同羔羊在豺狼中间。(路加福音10:3)
摩西五经:
耶和华使他从磐石中咂蜜,从坚石中吸油;也吃牛的奶油、羊的奶、巴珊人所出的羊羔和公绵羊的脂油。(申命记32:13-14)
此处在内义上论述的是古教会的属天品质,“羊羔的脂油”表示纯真的仁爱。
在原文,“羔羊”有各种名字,以此表示不同程度的纯真;因为如前所述,一切良善若要成为良善,必须含有纯真在里面。真理也必须如此。此处(创世记30:32)用于“羔羊”的这个词和用于“绵羊”的是同一个(如利未记1:10; 3:7; 5:6; 17:3; 22:19;民数记18:17);这个词就表示属于仁之信的纯真。别处则用了不同的词,如以赛亚书:
你们当将羊羔奉给那地掌权的,从西拉往旷野,送到锡安女子的山。(以赛亚书16:1)
在同一先知书中又用了不同的词:
主耶和华必以大能临到,祂的膀臂必为祂掌权。祂必像牧人牧养自己的羊群,用膀臂聚集羊羔抱在怀中,温柔引导那乳养小羊的。(以赛亚书40:10-11)
“用膀臂聚集羊羔抱在怀中”表示那些处于含有纯真的仁爱之人。
约翰福音:
当耶稣向门徒显现自己时,祂对彼得说,约拿的儿子西门,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?彼得对祂说,主啊,是的,你知道我爱你。耶稣对他说,你喂养我的羔羊。耶稣第二次又对他说,约拿的儿子西门,你爱我吗?彼得对祂说,主啊,是的,你知道我爱你。耶稣对他说,你牧养我的羊。(约翰福音21:15-16)
在此处和别处,“彼得”都表示信(参看创世记18章和22章的序言,以及3750节)。由于信仰不是信,除非它由对邻之仁产生,因而由对主之爱产生;仁与爱也不是仁与爱,除非它们由纯真产生。这就为何主先问彼得爱不爱祂,即信里面是否有爱,然后说“喂养我的羔羊”,也就是牧养那些拥有仁爱的人。
主就是存在于其国度中的纯真本身,因祂是一切纯真的源头,故祂被称为“羔羊”;如约翰福音:
次日,施洗的约翰看见耶稣来到他那里,就说,看哪,神的羔羊,除去世人罪孽的。(约翰福音1:29, 36)
启示录:
这些人与羔羊争战,羔羊必胜过他们,因为祂是万主之主,万王之王。同着羔羊的,是蒙召被选的。(启示录17:14等;5:6; 6:1, 16; 7:9, 14, 17; 12:11; 13:8; 14:1, 4; 19:7, 9; 21:22-23, 26-27; 22:1,3)
众所周知,就至高意义而言,逾越节的羔羊是指主;因为逾越节表示主的荣耀,也就是将神性赋予人身;就代表意义而言,它表示人的重生。事实上,逾越节的羔羊那为重生的本质特征的,就是仁爱;因为若不通过含有纯真在里面的仁爱,没有人能重生。
由于纯真是主国度中的首要事物,是那里的属天之物本身,还由于祭物和燔祭代表主国度的属灵和属天事物,所以主国度的要素本身,也就是纯真,由“羔羊”来代表。这就是为何常献或每天献的燔祭要用羔羊,早晨献一只,黄昏的时候献那一只(出埃及记29:37-39;民数记28:3,4),安息日献两只(民数记:9, 10),在所定节期要献上更多羔羊(利未记23:12;民数记11, 14, 19, 27; 28:1-31)。产妇满了洁净的日子后,之所以要献上羊羔为燔祭,一只雏鸽或一只斑鸠为赎罪祭(利未记12:6),是为了可以代表婚姻之爱的果实的符号,因为婚姻之爱就是纯真(参看2736节),还因为“婴儿”表示纯真。
3030.“倘若那女人不肯跟我到此地来”表示属世人怀疑那情感是否可以分离。这从“女人”和“跟”或“跟我到此地”的含义清楚可知:“女人”是指真理,在此是指来自主的属世人的真理,这真理要与理性的神性良善结合;由于一切结合都通过情感实现,如前所述(3024节),所以“女人”表示对这真理的情感。“跟”或“跟我到此地”是指与属世人分离,并与理性人结合,因为“地”在此和前面(3026节)一样,是指属于理性的爱之良善。从经上说“倘若她不肯”可以看出,怀疑是存在的。
从前面的讨论清楚看出,这些话和接下来直到24:8及之后的那些话包含什么。为更好地理解这些事,我们可以多说几句。真正的理性从良善存在,从真理显现。良善沿着一条内在途径流入,但真理沿着一条外在途径流入。良善以这种方式在理性中与真理结合,并使得理性成为理性。除非良善在那里与真理结合,否则理性不是理性,尽管它由于人的推理能力而看似理性(1944节)。这就是理性在人里面形成的通常途径。
主和其他人一样出生,并且愿意和其他人一样接受教导,所以也愿意以同样的方式使祂的理性变成神性;换句话说,通过从神性经由内在途径而来的流注使理性中的良善变成神性,通过经由外在途径而来的流注使理性中的真理变成神性。因此,理性在良善方面被如此形成:它处于预备接受真理的状态。这种形成由本章开头的那句话来表示,即:“亚伯拉罕已经老迈,到了日子;耶和华在一切事上都赐福给他”,这句话表示当达到这种状态,即主的人身或人性要变成神性,一切事物都被主按神性秩序重新排列时(参看3016,3017节)。接下来要考虑的是,真理要与理性的良善结合;并且如前所述,这种结合以通常的方式,也就是通过从属世人中被召唤出来的记忆知识或事实和认知,或说世俗和宗教知识来实现。
经由内在途径形成的理性的良善本身就是土地本身,而真理则是将要播种在这土地里的种子。真正的理性从不以其它任何方式出生。为了理性能以同样的方式在主里面形成,并凭祂自己的能力变成神性,主来到世间,愿意像其他人那样出生。否则,祂根本不用出生就能披上一个人身,正如古时祂向人们显现时经常所行的那样。
这些就是本章所包含的事,即:真理如何从属世人中被召唤出来,要与理性的良善结合;由于那里的良善是神性,所以那里的真理也要变成神性。对世人,尤其对一个不知道理性心智是不同于属世心智的某种事物,因而不知道理性是通过知识或认知逐渐形成的世人来说,这一切是极其模糊的,以致他理解不了。但对那些对理性人和属世人有所了解,并拥有某种光照的人来说,这些观念是很容易理解的。天使则如同在大白天那样清楚地看到它们。
为获得对它们的某种概念,可参看前面的讨论和论证,即:真理方面的理性,或理性中的真理是通过进入记忆知识和认知,或说进入世俗和宗教知识的流注形成的(1495, 1563, 1900, 1964节);它不是从这两种知识,即世俗和宗教知识,或知识和认知出生的,而是从对它们的情感出生的(1895, 1900节);这两种知识只是良善的器皿(1469, 1496节);空洞的记忆知识或事实必须被摧毁(1489, 1492, 1499, 1500节);在理性中,对良善的情感如同对真理的情感里面的灵魂(2072节);什么是对理性真理的情感,什么是对纯记忆的真理或事实真理的情感(2503节);外在人通过知识或认知与内在人结合,也就是说,当知识或认知被植入爱与仁的属天事物时,理性人便与属世人结合(1450, 1451, 1453, 1616节)。
目录章节
目录章节
目录章节